地下啟蒙年代──唐山書店的地下紀事
七、八〇年代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最飄渺無根的時候,無法加入世界版權公約的台灣,竟意外讓翻版書成為了當時滋養台灣的重要養分。在國內外局勢動蕩的年代,陳隆昊在台灣大學旁開了至今近四十年的唐山書店。
回望過去四十年,陳隆昊從出版及書店業的角度重新詮釋戒嚴時期的台灣及當時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美斷交、越戰讓台灣的書業蓬勃發展,解嚴尾聲和警總之間的護書角力,都成為了市井中的「書店歷史學」。
學運的迴響──東海書苑的時代故事
一九八八年的一場農民抗議事件,讓廖英良開始思考社會運動,事件中他開始接觸黨外運動的事物,發現社會大眾需要更多樣的知識與觀點,後來他投入地下電台的工作,每天冒著被警察抄台的風險,仍堅定要成為知識的傳遞者,這也正是東海書苑誕生的原因。
經歷幾次的搬遷,東海書苑正式在二〇一九年歇業,改由他所經營的另一家書店──邊譜書店,延續作為知識傳遞的基地。儘管實體書店業面臨著經營困境,廖英良認為,實體書店仍必須存在,因為它創造人與書本直接碰觸的機會,這是網路書店難以做到的事情。書店的存在,本身就是社會運動的一環。
河邊的時代倒映──藝文激盪下的詩意書店
解嚴後的台灣經歷了一波波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群起激憤的改革聲浪在社會中、校園裡躁動著。詹正德搭上這波躁動的尾聲,他滿腔熱血,但校園運動卻已逐漸冷卻。他轉而投入電影的世界,那是台灣新電影光耀綻放,用創作改變台灣和世界的理想時期。
隨著歷練增長,詹正德從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中,找到了和這個社會共處的方法。他和社會保持距離,卻不全然封閉,他暗中觀察找到和這個社會溝通的方式,而在淡水的「有河book」,就成了最好的生活實踐。
有河book後來因故歇業,原址轉手給無論如河書店經營。詹正德則在二〇二〇年於北投唭哩岸附近以「有河書店」之名重啟書店。
島嶼呼喚──島呼冊店的青年聲響
二〇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再次激起台灣人關注政治與學運的意識,這場學運不只影響了台北活動現場,更激起台灣各地青年改革的浪潮,林詩涵也是其中一員,她決定以參選嘉義市長作為她企圖改變台灣政治生態的起點。
雖無如期當選,但林詩涵換另一種方式關注在地議題,她與伴侶吳敏華共同成立島呼冊店,結合友善農業豆製品和獨立書店,關注著在地人的身體與心靈。
「島呼」不只是豆腐的台語發音,更深層的含義是希望透過「島嶼呼喚」,喚起更多嘉義人、台灣人對於自身島嶼的重視。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