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空間為基地,以走讀為方法──談從閱讀出發的導覽企劃|蔡承允

後驛冊店蔡承允認為走讀活動是帶大家重新認識地方,有機會深入地方的文史脈絡,接觸到地方耆老口述訪談的內容。當走讀變成風潮時,會有人跟風,我們必須去問:「為什麼要做和怎麼做?」做走讀對地方書店的經營者有什麼樣的意義?無論是邀請地方專業者帶走讀或者自己帶走讀,都必須去思考第一性原理出發的走讀企劃該有什麼?假設要做走讀活動,目的到底是什麼?走讀在書店經營中佔據什麼位置?手上的資源該放在哪些適合的位置去操作?

走讀活動是書店活動企劃的一部分,所以並不見得是最重要的。走讀活動的核心是發掘在地,這種快速帶領大家認識空間的活動,也會讓書店可能形成一種販賣書籍以外的文化體驗空間與基地。而文化體驗這件事不只是發生在書店空間中,往往有些來到書店的人更希望能夠認識書店周邊的街區,如何設計使走讀活動與空間發生關係,又如何讓走讀活動的效益回饋到書店基地之中,將書店與周邊的鄉鎮或城市空間作結合,當走讀成為系列活動時,在企劃過程中將有機會達成這些思考與目標。

走讀的文本必須找到與書店周邊空間相關的書籍或故事,作為地方文史團隊,平時就有在做採集訪調的工作,有時候也可以結合在地社區大學一起行動,或是地方發展協會、社區營造團體等合作地方田調,這些都是能夠挖掘在地文本的一些方式。採集則是針對較原始資料進行收集,長期深耕在同一主題,有助於書店形成地方主題。

採集背後訪談到的地景又有什麼樣的故事?蔡承允店長說,「當時規劃了『歷史小說視野的台中』這個系列的走讀,先是參考了楊双子老師的成名作《花開時節》,團隊閱讀書中故事情節與書寫的細節、故事中的角色去到這些地景做些什麼?以及故事反映的時代樣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社會背景、歷史脈絡等。如果只關注書中創造的主角怎麼去生活,那稍微狹隘了一些。所以團隊去挖掘當時人們生活的場景會是什麼樣子,在走讀書活動的路線之中增列了書中角色沒有去的地方,帶大家認識同時代之下,可能發生事情的場景。」

所以蔡承允分享把閱讀帶入走讀導覽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地景本身,重視路線的編纂,必須理解與思考講解這些地景點的意涵是什麼。而當時導覽的知識性比較重,背後考證過許多地景的歷史。

所以導覽是什麼?導覽活動可能同時是遊程、商品、課程或體驗服務。課程可能更重視知識性的比重,遊程則必須思考遊憩感,讓大家多拍照等。商品就是要能夠銷售出去,體驗服務則是可能搭配路線中的商店或地方協會有一些動手做的行程,或是規劃多層次的活動設計,例如朗讀書中發生的人事物與關鍵情節、介紹情節與地景的關係,或是分享相關文學作品(但記得避免版權爭議)。

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走讀活動成為戶外講座,可以的話盡量增加更多的互動性,或是設計紀念品,讓參與者可以帶回家。而無論活動設計得多好,有人來參與的活動才有意義,宣傳和參與者對活動的想像性也很重要。「所有文化行動都是一種表演,製造讓人感動、感同身受的時刻」,既然自己瞭解這個地方就必須讓大家也都感受到,想辦法讓這些感受傳達給對方,而讓導覽成為像是一種「通過儀式」的安排,讓聽眾經過我們的解說而「成為另一種人、更願意參與地方的人」,這是思考導覽活動一個更深層次的課題,並且作為一位文化工作者與創作者,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尊重導覽資料的智慧財產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