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我幾乎每天都會經過的地方,但我卻從未注意到這裡有間書店。
有間書店在這裡
埤頭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聽過。這是一個位於彰化縣偏海邊的小鄉鎮,再往西走就是二林與王功,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以農業為主的小地方,卻開出了一間獨立書店。
和盧文鈞大哥約採訪的那個上午陽光明媚,我頂著幾乎睜不開眼睛的光線前往埤頭,找一間書店,很意外也很不意外的將機車騎過了頭,繞了一下才發現外貌古樸、以木造為基底的「埤農有機書店」。彼時店門剛開,店裡隱隱飄散松木的香氣,還有舊書的氣味,各色舊書一字排開站在架上,初見的印象,很像來到一間剛甦醒的圖書館。
趁著書們將醒未醒之際,我與盧大哥對坐著聊起了書店,他以沈穩又踏實的口吻談起了過往,眼底隱隱閃著亮光。他提及埤農有機書店起始於2020年,這個書店空間原先為埤頭鄉農會旁的青年育成基地,本是農會所轄的一個閒置空間,但恰好搭上彰化百寶村的創新場域營造計畫,加之雅比斯公司的規劃,書店才得以進駐。
開間「有機」書店
書店名稱裡雖鑲嵌上「有機」之名,且位在農會旁,卻與一般大眾將有機與農產品的直接聯繫毫無關聯。有機書店的「有機」是以交換取代購買,藉此推廣閱讀的理念,這個理念的主軸為「分享」、「共好」、「交流」,讓書本與閱讀透過交換的形式生生不息,而以交換為基底的概念,降低了原先書店售賣書籍、顧客購買書籍的門檻,讓附近大眾以更輕鬆的姿態踏入書店,開啟自己的閱讀之旅。
另外,以「交換」書本作為溝通的媒介,除了讓閱讀更加容易之外,實際上還有向周邊鄰里拋出善意的意涵,這是與地方開啟最便捷、放鬆的交流方式,還一兼二顧地將閱讀推廣到各個階層,尤其是小朋友們。在這些閱讀資源較為缺乏的小鄉鎮裡,平常不會踏進圖書館的小朋友們,或許可以有一個如同社區雜貨店般的書店,架上陳列各種書籍,即便你無書可換,卻也可以坐下來安靜閱讀,享受不一樣的生活與時光。
因此,埤農有機書店除了藉由交換書籍推廣閱讀外,也經常舉辦相關的推廣活動,如大姊姊說故事或在地、節慶元素DIY活動,這些推廣活動的舉辦,除了打開書店的知名度外,也藉由活動讓書店與在地的人們產生連結,使書店真正成為一間「在地」的「有機」書店,讓更多的人願意進到書店換書,同時把閱讀真正落實到生活之內。
除了書店實質的推廣活動外,線上的經營當然沒有被略過,盧大哥自己也在臉書、podcast、Youtube等影音平台上分享書籍心得、想法,經營著「有機書店Online閱讀」的欄目,真正做到身體力行推廣閱讀的行動。
逆風高飛的理想
盧大哥翻轉了何謂「獨立」書店的概念,只因原本在我認知內的獨立書店,總得要為了賣書、力求收支達到平衡而苦苦支撐,甚至經常徘徊在倒閉邊緣,但盧大哥卻打破了我的迷思,他說開一間「獨立書店」,真正核心目的不就是為了「推廣閱讀」嗎?既然是為了推廣閱讀,那麼還有很多條路可以走。
所以他在2014年時創建了「有機書店」的品牌,以「交換」為主軸,並將這個概念落實到各處,而當初會選擇以偏鄉作為起點,除了臺灣偏鄉閱讀資源較為缺乏之外,在實質面的考慮也很簡單,租金相對便宜,水電、人事費用的開銷也有其他方式可以互相打平,更可以結合在地特色推廣文史小旅行,或以複合式經營模式,結合「書店」、「背包客棧」、「小旅行」多重概念,把生活拉近書店,也讓書店變成在地生活的一種方式。
是故在疫情期間,各地的有機書店幾乎不受影響,甚至因為國門關閉,轉而臺灣國內旅遊興盛的時期,還有逆勢成長的趨勢,這種生活化、在地化的書店經營方式,恰巧碰上民眾出不了國又想體驗特色生活,因而各地搭配著旅宿、推出文史行腳與地方小旅行的書店們紛紛大熱,也讓有機書店的品牌獲得更多人的認同,且在更多人的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籽。
讓種籽發芽茁壯
「因為在地,所以多元」,有機書店以交換書為媒介,成為「在地」串連與營造的發生場域,除了書店本身對閱讀的推廣任務之外,更肩負了地方上的社會責任,對書店所在區域的小鎮或社區進行關懷與活化。
作為品牌創始人的盧大哥,確實種下了「認識一個小鎮從有機書店開始」的種籽,並透過辛勤澆灌,讓位於臺灣各處「偏鄉」的有機書店落地深根。在採訪的過程裡,曾問過盧大哥下一間書店會在哪裡?他說:「我也不知道。」一切都交給命運與緣份,若有人認同「有機書店」的理念,決定返鄉開一間推廣閱讀的店,並交付返鄉的在地人主導,除了讓這些返鄉者有重新認識家鄉的機會外,藉由這些「在地人」眼光與手筆進行地方創生,才能讓每一間有機書店各有特色,真正的接上地氣。
由此,書店成為一個可以成長、茁壯的有機體,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有書店的存在,閱讀這件事,也不僅只是閱讀書中的內容與知識,甚至是閱讀在地的人文、歷史,這本大書其實就是小鎮或鄉村,而真正重新成長、茁壯也是每個有書店進駐的「地方」。
至於這些由不同地方開出的花朵會長成什麼模樣?可能要由讀者親自踏查拜訪,你可以隨時出發或發現,說不定在你所居住的小鎮裡,早就有一間有機書店悄悄等在那裡,只待你推門進去。
報導、攝影:陳詠雯
目前就讀於暨南中文碩士班二年級,現役研究生,兼職教育工作者,研究方向為晚清—民國教育,以及相關的知識生產,得過一些文學獎,但字寫得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