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霧為水,涓滴有助──群眾募資經驗談|羅健福、陳奕君

剛好販売所位於岡山,本場講座所長羅健福邀請到在募資計畫中認識的前輩兼好友——「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創辦人Angel陳奕君與聽眾們分享心輔犬募資計畫的心路歷程。最初健福認識到新北社企是因為在募資平台上看見Angel的募資計畫案例。計畫執行的業務是培育台灣的流浪犬,成為幫助特殊族群以及銀髮族的狗老師,牠們會進入不同教育場域當中幫助各式各樣不同的族群,譬如自閉症、過動症身障、精障、銀髮族等等。

團隊會藉由系列教案設計,搭配團體所培育的心輔犬共同幫助個案,預設協助「口語練習、復健、認知表達」的部分,並包含社交情緒相關的練習。Angel談到社會企業的定義是「它因應解決社會議題而生」,心輔犬的培育同時在解決兩大社會議題,第一個是流浪犬議題,另一個是特殊族群的教育資源缺乏的議題。這些族群很難有個別化且完整的教育方案,而心輔犬團隊可以提供「讓人幫助狗,狗也幫助人」,形成一個良善循環,然後讓這整件事情變得可經由商業模式的方式運轉起來。

以其中一位心輔犬花茶為範例,當花茶進入場域當中和服務對象相處互動,陪伴銀髮族們手作花朵裝飾品。人的手部精細肌肉會隨年紀退化,若有過中風或其他病症的情形,需要練習精細動作以減緩退化速度。或像是心輔犬戚風會陪伴銀髮族踢球,當用腳瞄準目標會動用到長者的粗壯肌肉,遊戲設計還需要多一個變數,就是讓心輔犬走動去擋住射球的路徑,這會讓「復健」變得有趣味性,利用遊戲達成復健目標,協助克服許多長者或其他族群對於復健因「重複性」高而興趣缺缺的窘境。

健福提到自己曾做過兩次募資計畫,成果雖然差強人意,但經驗的累積還是很重要,也回想自己的募資策略,並詢問Angel在準備期擬定什麼樣的策略。

Angel談到,因為當時團隊想要抓緊很多不同類型的機會,像是進入政府組織底下各種不同的孵育基地,參加不同類型的創業競賽,這些經驗累積都連結到當時的新北市集資輔導計劃。計畫入選後,導師是知名募資平台創辦人林大涵,入選原因是計畫目的容易募資。即使補助只有10萬元,也不無小補,開始在貝殼放大、挖貝兩個平台同時募資。當時光是集資的前置作業、前端問卷就花了很長的時間分析,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知道計畫在做什麼?心輔犬團隊理念是什麼?我們的服務內容以及我們的客群是誰?服務對象是誰?而我們同時在解決兩種社會議題,所以從這兩種社會議題就可以看到客群TA是很不一樣的,一群是關注流浪動物或是愛狗、有養寵物的人。另一大群特殊群可能是有助人專業的教育者、專業工作者,或是特殊族群的照顧者。當兩大議題加在一起的時候,一開始的策略其實不好訂定,兩種族群關注點的落差太大,讓我們也去思考自己到底是要服務哪些客群。

其實健福在返鄉擔任所長前,先在台中工作並製作過獨立刊物,其中包含社造團體的採訪,所以也曾思考能夠去申請計畫大多數都是政府補助案或一些創業競賽,文化類的計畫相對比較弱勢,比較不容易在創業競賽裡面突出。即使如此,健福還是想要去報導地方工作者,並且想以募資的方式嘗試看看,但因為思慮不夠,當初也在失敗中去學習到底是遇到了什麼問題。所以在進行第二次募資前,做了擬定時程表的規劃,但後來檢討發現時程誤判,因為是開書店的募資計畫,希望能和大眾一起完成「剛好販売所」,但募資的最後期限是書店開幕前四天,所以書店都已經要開幕了,才宣傳募資計畫,導致整體策略就完全失敗,後續才發現到整體的時間拖太長。

Angel認為確實如所長所說「文化類」真的很困難做募資,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文化類很難看見明顯的效益情況、客群是誰,更難想像KPI與具體收益情況。回過頭來也能想地方就是一種社群、客群,尤其是line群組的社群效應真的很重要,在地社群也許真的有機會可以被打中。心輔犬培育團隊也會碰到不會使用「網路社群」的客人,但他們還蠻會用line群組之類的,可能來到我們舉辦的市集或展覽,然後直接捐款。

Angel反而覺得「剛好販売所」有這樣一個實體場域,其實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以像在地發展協會放個捐款箱,捐款箱也可以到處放置,讓大家到實體場域直接互相認識,還可以藉由購買周邊商品和書籍,支持書店持續做社區營造。原本「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是沒有實體場域的,預計在新北市的新店成立心輔犬培育中心。未來碰到不太使用網路社群的族群,也能夠讓大家有一個管道認識與支持,其實針對不同客群還是需要紙本作為一種社群溝通媒介,所以團隊還是會印製小卡贈送給支持者做紀念,同時上面也有心輔犬團隊的資訊。

Angel最後也分享一個有趣的互動方式「狗老師來信」,模擬心輔犬的口吻寫信給支持者,例如:「大家好!我是花茶,我最近做了什麼事情、我最近學什麼樣技能!最近有碰到一個什麼樣的困難,我怎麼樣挑戰它,我服務了哪些對象。」像這樣子寫一封信寄給大家,讓大多數支持者能夠安心,目前團隊受到4000多位支持者的贊助,裡面大概有十分之一以上是純粹支持團隊,不想要收回饋品,但因為團隊是社會企業,必須把等值的回饋分享出去,所以還是全部寄出。設計電子報跟狗老師來信的原因就是團隊與這樣的客群溝通,比起回饋品,其實他們更想瞭解自己支持團隊的錢都去幫助了誰?幫助了多少隻狗狗?幫助了多少的專業人士?幫助了多少服務的對象?所以最棒、最快呈現的方式就是定期寄送EDM,呈現這段時間去到哪些單位服務、個案們的回饋、專業的社工或是特教老師的回饋、接下來對應服務方式再做哪些調整等等,這些思考設計與交流方式也很適合在做社區營造的書店,或想要做群眾募資的書店能夠借鑑參佐、互相指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